这个文字在哪儿呢?
这不是在故意咬文嚼字或词夺理哈,而是因为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聚变行业一直以来的夸大成果的潜规则在里面:
徐云又仔细想了几秒钟,这才明白了潘院士的意思。
只是没有侯星远了解的那么深而已。
如果从电能开始算起,而不是从激光能量开始算起,那么nif实现的能量增益也就0.008而已。
潘院士笑着了。
“比如你记不记得13年nif发那篇文章的前后,海对面发生了什么事儿?――你是搞生的,那件事应该会有印象吧?”
反对者说q1.2没有用,要达到20才能商用,离商用还有五十年呢云云......
侯星远见状又转看向了潘院士,潘院士意会的眨了眨,对徐云提:
“小徐,你说的很正确,不过你知我为什么说你的思想还是太局限了吗?”
也就是几乎不存在所谓的什么q大于20能商用的说法――直接面向聚变发电的那是托卡克和仿星。
中到电能的转换效率可以很,是输端从电能到激光的转换效率可是实打实的很低。
但遗憾的是,以上的正反方其实都错了。
随后他想了想,还是解释:
从2010年开始。
这个再举个数值的例:
“您是说经费的问题.......”
这两个定义之间的差别,会让能量增益差125倍之多。
2013年的
如果有一天能够在磁约束装置上实现长时间能量输大于输,并且还能把能量收集起来,那才是大新闻。
“小徐,这件事你不能单纯的从科研角度上来看,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想想。”
这个1.2倍指的是聚变产生的中的能量除以输的激光的能量之比,而并非输电能到输电能之比。
比起nif,咱们更该关注的其实是霓虹的jt-60sa。
比如其实早在2013年的时候,nif就传过一次q大于1,当时使用的是“被燃料球收的光能”。
这事儿《science》当初就特意搞过一次辟谣,网址science.org/content/article/fusion-breakthrough-nif-uh-not-really,前面加个3w可以直接看、
然后就有一堆人在撕了。
实际上。
【nif的激光聚变设备在当地时间2022年12月5日用2.1兆焦耳的激光能量引发了释放2.5兆焦耳能量的聚变反应,q指达到了1.2】
而且据其理原理,这个能量转化效率永远都会很低。
些报。
更何况惯约束更多是面向武和试验的,本就不大可能用于聚变发电。
步肯定是有,但是哀嚎人家开挂,或者diss国只会意淫就大可不必了――去年咱们还搞了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呢。
不可否认。
支持者说这是人类的第一步,是划时代的突破。
看着一脸坦然的徐云,侯星远忍不住也笑了。
nif几乎每隔几年都会传一些消息,搞文字游戏也远远不是第一次。
今年这次与2013年确实有些不同,但还是玩了个文字游戏。
这样定义能量增益可以显得能量增益更大,而且是大很多――包括国也是在这样的。
实际上。
徐云再次一怔,不过这次他很快便反应了过来:
视线回归现实。
先看看它的容:
好了。
正常来说。
原来如此......
因为nif在能量增益的定义上玩了个文字游戏。
注意。
徐云摇了摇。
“13年?”
10%效率的激光都可以算是天星科技了.....
说的是文字游戏,而非指nif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