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单光的量隐形传态。
潘院士的则是“一生二”,即将单光扩展到多光。
虽然目前潘院士已经突破到了十五光,但贡献依旧不如antonzeilinger1997年从无到有的突破。
而照诺奖惯例,很少会把奖项发给同个方向的成果。
除非潘院士真的搞了量隐形传态,达到了“三生万”的境界。
否则他这辈基本上很难有机会得到诺奖。
而的孤粒,却是一个绝佳的评奖机会。
和这两位大佬比起来。
如果在提名者里加上了一个徐云,届时外界必然会现大量的风凉话和议论声。
保不齐啥‘太’之类的帽就会扣到徐云上,给原本值得庆贺的事儿笼罩上一层阴霾。
当初科大在舆事件中了‘举科大之力’的承诺,这份恩徐云从未忘却。
所以无论是于对两位大佬的憧憬,还是于对科大报恩的想法,他都不愿意见到那些言论的现。
当然了。
如果换其他人,估摸着也不会考虑太多,毕竟这可能是此生仅有的机会。
但徐云却不一样。
有光环在的他,先天的就站在了另一个度上。
他今后获得诺奖的机会注定不会少,既然如此,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个所谓的名去蹭荣誉。
他不是豆,需要的不是曝光和衔,而是知识。
这是他在小,在老苏,在小麦,在斯黎曼上学到的一种自我认知。
当然了。
今后如果有正当获得诺奖的机会,徐云肯定不会客气就是了。
......
俗话说得好。
知徒莫若师。
看着徐云认真的表,潘院士脸上原先凝重的表,也逐渐变得柔和了起来。
其实在徐云和陆朝阳抵达之前,他就与赵政国聊过徐云位次的事儿。
实话实说。
在科研生活中,他和赵政国都不是那种特别虚名的人。
例如此前的十二光纠缠和祖冲之超算,潘院士都带上了陆朝阳和其他几位学生的名字,甚至还列为了共作。
赵政国也一样。
今年4月份的nature刊,他连通讯作者的名都没要,直接把功劳全给了自己的弟。
所以从始至终,他们都没要贪图徐云名分的念。
但另一方面。
正如此前提到的那样,徐云的贡献确实有些尴尬。
尤其是在他才25岁的况,想要获得提名的概率很低很低――因为诺奖也不是科大自己开的,评审团要考虑很多方面的事儿。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